今天是:   欢迎您访问天津金融网 - 天津权威金融门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财富+ > 正文

慈善信托备案数量及规模创新高

2025-04-08 21:58:53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浏览量:
□本报记者 吴彬

2025年2月25日,中国信托业协会慈善信托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慈善联合会慈善信托委员会联合发布《2024年度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共有539单慈善信托新设立备案,新增备案规模16.61亿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慈善信托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备案规模、期限结构、参与主体、关注领域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目前,慈善信托发展环境逐步完善。2024年,新修订的《慈善法》正式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对慈善信托的规制。《关于做好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工作的通知(试行)》出台,明确北京辖内信托机构以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不动产设立不动产信托的,可以向不动产登记机构办理信托财产登记。《关于慈善信托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的规定》也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规范了慈善信托的运作。

规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特征

《报告》显示,从备案单数和规模来看,2024年全国共有539单慈善信托新设立备案,新增备案规模16.61亿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截至2024年末,我国慈善信托累计备案数量2244单,累计备案规模85.07亿元。从规模分布来看,2016—2024年备案的慈善信托中,规模在十万元级别和百万元级别的慈善信托占比最高,总规模超过77%,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特征。同时,2024年新设慈善信托4单新增或变更规模破亿元,显示出高净值人群和大型企业对慈善信托的认可度不断提升。

从备案期限来看,慈善信托备案期限趋向“长期”。2024年,慈善信托备案期限以“永续”“无固定期限类型”和“长期”为主,占到新设慈善信托备案单数的58.4%,占到新设慈善信托规模的65.1%。

同时,慈善信托备案期限选择与信托目的的多元化程度、信托规模相关。以期限为5年及以下的慈善信托为例,慈善信托目的相对较少,平均备案规模为122万元。而期限为永续的慈善信托,慈善信托目的较为多元或者关注创新领域,平均备案规模为477万元。

“双受托人”模式兴起

《报告》显示,2024年单一受托模式仍占大多数,占到当年新增单数的70%,其中信托公司作为单一受托人的单数为374单,慈善组织作为单一受托人的单数仅为3单。同时,“双受托人”模式占到市场的30%,成为仅次于信托公司作为单一受托人模式的模式选择。

从委托人主体来看,2024年新设慈善信托中,委托人中数量最多的主体是慈善组织,委托人中有慈善组织参与的占比高达58%。同时,国央企背景的委托人参与逐渐增多,2024年新设慈善信托中,具有国央企背景的委托人设立的慈善信托规模占比达30%以上。此外,2024年家族信托成为慈善信托的委托人。

与此同时,慈善信托财产来源更加丰富。除了现金之外,股权、不动产、实物、知识产权、信托受益权、保险受益权等不同类型的财产均可成为慈善信托的财产,进一步丰富了慈善信托的财产来源,增加了慈善信托的可持续性。

关注领域多元化 助力共同富裕

慈善信托在助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报告》显示,2024年,关注教育的慈善信托达到202单,超过2024年新增单数的三分之一。其次慈善信托关注比较多的领域是扶老和扶贫济困,数量分别为155单和134单,乡村振兴领域达到了91单。此外,关注社区建设、科学发展、罕见病、老年认知障碍、女性等领域的慈善信托不断增多。

在乡村振兴领域,国投泰康信托总经理助理曹莹认为,慈善信托在资金归集和统筹、项目管理和监督以及资源链接和品牌打造等方面具备优势。截至目前,国投泰康信托乡村振兴慈善信托累计备案规模3.5亿元。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信托业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教育医疗、科技攻关、生态环保等事业,助力共同富裕。展望未来,《报告》显示,随着慈善信托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推动慈善信托规范发展。

关于慈善信托未来的发展,浙金信托拟任总经理林俊民表示,下一步,浙金信托将大力推动慈善信托数字化建设,让每一分善款都能被追踪、被监督;积极探索慈善信托与社区、养老的结合,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浙金力量。

《报告》显示,目前慈善信托的主要参与者是高净值人群和大型企业。未来,中小企业和普通公众的参与度将逐步提高,互联网平台和金融科技的发展将为慈善信托提供更多创新模式;此外,慈善信托与资产服务信托也将进一步融合,区域分布将日渐均衡,行业自律和透明度将进一步提升,慈善信托推广普及也会提速。


天津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天津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天津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金融网)”的作品,天津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Copyright ©  tjfinance.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天津金融网版权所有

邮箱: 371720604@qq.com   联系电话: 022-8685****   传真: 022-8685****

常年法律顾问:天津金融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刘仲奇  电话:1560214****

                                                       高级合伙人 张俊廷  电话:15602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津ICP备25100000号-1

·天津金融网络传媒中心 中国联通集团提供宽带支持


天津金融网微信公众平台

天津金融研究院
天津金融在线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