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全链条 铁手腕”开创防非打非新局面
2025-04-19 17:22:14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浏览量:□沈邃 本报记者 经淼
首日“营业”即被“连窝端”,辽宁某生态农业线下店开业不足6小时即关门闭店,并如数退还了40人交纳的3万元集资款。
去年8月,参加过辽宁省委金融办培训的某部门工作人员王某发现,辽宁省沈阳市某地区的众多老人,在新开业的某生态农业线下店排着长队。王某立即警觉起来,并以顾客身份排队进入店内。王某发现,该店的服务人员正在巧舌如簧鼓动大家认养某系列绿色生态农副产品,并以可享受免费旅游等福利作为诱惑,怂恿老年人办理不同额度套餐,同时声称,当日下午将组织顾客试吃无公害蔬菜和肉。
当日下午,王某协同市区两级打非办以及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属地街道及社区,共同到门店开展了联合调查。调查发现,该营业点正在以销售生态产品、试吃为名,大肆宣扬其生态公司的投资前景,并已获得不少群众的投资。多部门及时约谈该店店长,并要求将首日营业期间集资所得3万元退还给40名群众,同时对在场及周边社区的群众开展了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及时遏制风险蔓延。
小案例关联大背景,这正是辽宁省有效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一个生动缩影。一年来,辽宁全省排查梳理防非打非风险线索七个批次,累计下发线索778条,核查率99%;行政处置176起,立案打击100起,其中集资金额1000万元以下的案件78起,占新增案件总数78%,打早打小的效果立竿见影;办结(化解)存量案件242起,占存量案件总数(706起)的34.3%。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辽宁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防非打非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注重顶层设计、注重协调各方、注重综合施策、注重标本兼治,切实加强地方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加快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及有机联动、务实高效的防非打非工作新格局。
强化建章立制
打造“全链条”治理体系
非法集资是金融风险、社会风险严重交织的重点领域,涉及面广、涉众性强、社会关注度高,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危害经济金融秩序,影响社会大局稳定。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了解到,辽宁省坚持高位谋划防非打非工作,纳入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建立了贯通省市县三级、独具辽宁实践特色的防非打非工作机制和一体化、全覆盖工作体系。省级层面成立由省长任召集人,分管金融、政法、公安、市场监管的4位副省级领导任副召集人,省(中)直36家单位为成员的辽宁省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协调推进机制。全省14个市和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112个县区(含开发区)参照成立本级工作机制,召集人均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全省防非打非体系进一步完善。
据了解,前述工作机制调整恰逢辽宁省各市县机构改革。为确保改革期间职责承接不挂空挡,辽宁省委编办、省委金融办专门发文指导市县做好机构改革期间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衔接落地工作,明确处置非法集资牵头部门,确保工作有人干、责任有人担。
在此基础上,辽宁省坚持任务导向、过程明责,探索构建起“全链条”治理工作机制,按照非法集资风险滋生、传播、积聚、爆发全流程,细化宣传防范、监测预警、联动核查、刑事司法、存案化解、信访维稳等六个工作环节,系统梳理金融监管、市场监管、行业主管、政法、公检法、信访等部门在各环节的工作责任,构建起既是工作链更是责任链的“两链合一”责任体系,工作环环紧扣,责任层层落实。
强化聚力攻坚
确保专项行动严打高压
辽宁省委金融办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伊始,辽宁省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涉案金额大、涉及人数多、立案时间长等多个维度对存量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对近年来案件高发领域、高发地域、高发人群进行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紧盯专项行动重点工作,去年5月16日召开全省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结合职责作出工作安排。
记者了解到,辽宁在专项行动推动中有三个务实举措:一是落实专班负责。省级层面抽调公检法等部门精干人员组建专班实体化运作,全程跟进专项行动开展,按照“县区主战、市主责、省级统筹”原则推动各阶段工作。二是突出基层查改。去年8月,省级层面3个联合指导工作组对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全覆盖专项指导,直入基层县区摸实情,当面指问题、给建议,利用9期《工作动态》、8期《工作提示》、4期《线索排查进度通报》,紧盯重点工作调措施、抓落实,推动薄弱环节和问题立查立改。三是着眼风险防控。向兄弟省份及省内相关市提示风险共计13批次,对涉案人员实施边控5批44人次。
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推动中,辽宁省政法部门勇于担当,牵头负责全省存量案件处置工作,利用一个半月时间开展底账调研,将全部存量案件精准区分立案、公诉、审判、执行等司法阶段,逐一进行梳理,采取领导包案、定期调度、联合督导等方式强力推动案件处置进程,并明确专项行动期间重点案件和存量案件化解工作目标。
强化系统建设
推进防非打非总体工程
非法集资风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传染性和涉众性,需要各部门分兵把口、齐抓共管,如果前端识别不准确、中期处置不及时,风险就容易滋生蔓延,造成严重危害。为此,辽宁省坚持预警关口前移,打造堡垒前哨,厚植防范土壤,以工程化理念总体推进防非打非系统工作。
抓科技监管强预警。辽宁积极发挥大数据监测预警作用,通过非法集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对全省130万家企业进行细化分类、重点监测,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以来共识别出重点关注企业8100家,高风险预警企业670家,为风险排查核查阶段工作奠定基础,有效提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能力。
抓骨干培训强队伍。辽宁省于去年7月、11月分别开展了两个层次的共800余人培训。一方面开展面向县区处非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重点讲解线索收集、摸排核查等工作流程,“一案一册一表”的统一填报口径,确保一线核查人员“能上手、会操作”;另一方面开展面向基层社区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助推防非打非网格力量成长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能动作用发挥,让他们有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
抓常态宣教强意识。辽宁省坚持区分时段调整宣传重点,年度有方案、季度有安排、过程有管理,实现时间和地域的全覆盖。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以来,先后制作以“非法集资别去沾、经济损失自己担”和“不贪图蝇头小利、不相信稳赚不赔”为主题的2部公益广告在辽宁广播电视台综合频道滚动播放。将辽宁省委金融办近5年制作的14部防非主题公益广告通过综治系统发各地区使用。针对新发案件向农村地区蔓延的苗头,制作20条防非音频资料投放农村乡镇使用。辽宁省委金融办、省委政法委联合,成功在农村地区100个大集开展第一届“送防非知识,赶百场平安大集”系列宣传活动,为全省农村地区防非宣传点燃了一把旺火,提高了防非宣传社会关注度,拓展了防非宣传阵地,社会反响积极。
抓央地协同强合力。记者了解到,辽宁金融监管局专门就非法金融活动资金异动监测工作印发通知。大连金融监管局利用监管大数据构建全域企业集群关联图谱,形成150万个集群,系统总结非法金融活动七大典型特征,设计12个特征分析模型,提升监测预警有效性。两地金融监管局积极发挥金融机构前哨作用,主动向地方政府提供涉嫌非法集资资金异动线索20余条。
一年实践充分证明,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的必然要求,是防风险、保稳定、促发展的现实需要。
2025年1月,《辽宁省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实施细则》印发施行。下一步,辽宁省将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强化责任落实,高标准推进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充分挖掘一批问题线索,及早发现一批风险隐患,有效处置一批重大案件,坚决惩处一批违法分子,以实际行动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天津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天津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天津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金融网)”的作品,天津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辽宁:“全链条 铁手腕”开创防非打非新局2025-04-19
- 清理重案积案 共铸“处非”利剑2025-04-19
- 全力维护经济金融安全2025-04-19
- 指尖操作 理赔到账仅需两小时2025-04-17
- 构建金融教育网格化县域建设新生态2025-04-17
- 识破退保骗局2025-04-17
- 远离屏幕共享陷阱2025-04-17
- 江苏金融办实事惠及百姓2025-04-17
- 宁夏“银行+政务”四方共赢2025-04-17
- 警银协作擒获9名涉诈嫌疑人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