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答好驻村帮扶“振兴卷”
2025-04-09 14:36:05 来源:金融时报 浏览量:初到姚坡村:从“外来人”到“自家人”
2023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固原市分行任职的董玉成被选派到姚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初到村里,对村情民貌、当地产业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不了解,对农业农村发展政策不明晰,对村部组织架构不熟悉,面对一片贫瘠的土地和村民们略带怀疑的眼神,肩负繁重工作任务的他曾感到“本领恐慌”。
但董玉成深知,只有融入村民,真正了解村情民意,才能找准帮扶工作的切入点。为此,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白天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舍,与村民同劳动、拉家常;晚上整理工作日志,梳理走访情况。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挨家挨户走访了全村92户人家,详细掌握了这里的人口结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基础设施等基本情况,为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做好日常的工作,是我和群众沟通的最好桥梁。”董玉成始终把弱势群体的需求放在首位,经常入户走访困难群众,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姚坡村杨洼组马怀义老两口是村里的防返贫监测户,他们的儿子远在新疆打工。董玉成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为他们申请了临时救助,并多次上门慰问,送去生活必需品。他还联系了乡镇医院,为马怀义老两口提供免费体检和健康咨询,更好照料他们的身体。马怀义感动地说:“董书记真是我们的贴心人,他不仅帮我们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还有一次,一位大娘急匆匆来到村委会,请求为她的孙女开具低保证明。董玉成二话不说,立即按照学校要求复印材料、开具证明,并耐心指导后续流程。大娘连声道谢,眼中满是感激。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帮助村民申请低保、协调解决邻里纠纷、组织义诊活动……一件件小事温暖了村民的心,也拉近了他与村民的距离。村民妥旭东感慨道:“董书记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有困难找他准没错!”
产业振兴:从“输血”到“造血”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地带,曾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土地贫瘠的问题同样存在于姚坡村,传统农业难以支撑村民的生计。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发展特色产业。
经过调研,董玉成发现,当地气候非常适宜青贮玉米、苜蓿等饲草种植,凉爽的气候、充足的光照及清洁的环境为肉牛生长提供了理想条件。西吉县还是宁夏肉牛产业的核心区,产业发展的深厚历史底蕴、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政策支持使肉牛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柱。许多村民有扩大养殖规模的意愿,但养牛前期投入成本高、周期又长,苦于资金不足,不少村民只能望“牛”兴叹。为了摸清村民的实际需求,他挨家挨户走访,详细了解每户的养殖现状和计划、资金缺口以及还款能力,并建立了详细的台账。
面对养殖技术落后、产业发展缓慢的现状,董玉成有针对性地研究了产业政策、请教专家,结合村情实际,制定了《姚坡村产业帮扶政策清单》,并组织村干部开展产业发展讨论会,商讨适合每家每户的增收路径。
为了解决村民养牛资金缺口,他利用专业优势组织村干部成立了“金融服务小组”,为村民提供政策解读、咨询等服务,探索“政府+银行+农户”的金融帮扶模式,多次与当地农商银行、农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推动对信用户、信用村的评定,依托“兴农e贷”“裕农快贷”等线上产品累计争取到银行为符合条件的养殖户提供低息贷款2000余万元,惠及农户90多户。
为了减轻村民的贷款利息负担,他主动与县农业农村局、乡政府对接,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65户养殖户争取到了52.34万元的肉牛养殖补贴资金,运用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持切实解决了村民在内生发展中的资金难题,为姚坡村的肉牛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为确保资金用出成效,他定期走访养殖户,并邀请畜牧专家到村开展技术培训,帮助村民提高养殖效益,在他的努力下,姚坡村肉牛养殖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全村肉牛存栏量从1060头增加到1356头,再加上庭院经济、外出务工等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7.85%,村民年均增收1.84万元,真正实现了“资金有保障、产业有发展、收入有提升”的目标。养殖户马俊刚激动地说:“以前想养牛没钱,现在有了贷款和补贴,我家的养殖规模从10头扩大到了30头,收入翻了一番,真是太感谢董书记了!”
民生改善:从“忧居”到“优居”
乡村振兴不仅要发展产业,还要改善民生。董玉成初到村里时就发现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亟待改善。
两年间,他推动开展村组道路改建累计1.98公里,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98%;完成全村农村改厕16座;积极协调体育局为村内增配健身器材,在雨雪天气组织党员和公益岗第一时间扫雪除冰。利用春节等重要节假日,他组织开展走访慰问,联系乡镇医院为村内60岁以上老人开展义诊送健康活动,多次组织人员为村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办理高龄、残疾认证服务等;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为村内20名孩子送去书包、文具等儿童节礼物,把暖心帮扶送到群众身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驻村以来,董玉成累计筹集各类慰问资金3.5万元。
在一次走访中,他了解到杨洼组的道路因年久失修,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他立即与村两委商议,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经过多方努力,杨洼组的道路硬化工程顺利完成,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题,“以前晚上出门,黑灯瞎火、坑坑洼洼的,现在路修好了,方便多了。”村民王大叔说。此外,董玉成还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清理垃圾,改善了村容村貌。“村子变美了,大家的心情也变好了。”村民马大娘笑着说。
党建引领:从“单打独斗”到“群策群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建引领。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董玉成定期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带领党员学习政策、交流思想,激发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定期与村干部交流谈心,强化村干部宗旨意识和责任观念,充分调动村干部干事积极性;积极谋划姚坡村集体经济资金多渠道发展项目。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87万元。
为更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他组织党员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在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治理、治安保卫等工作中,他带领党员冲在最前面,带领干部扎实开展房屋、饮水、燃气、道路安全整治排查10余次;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月百户”(即通过逐月、逐户的方式,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30户;组织人员开展日常巡逻60多次;排查化解村民矛盾纠纷30余起;开展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价彩礼,树立婚丧嫁娶文明新风宣传活动4次;组织开展反电诈、安全生产等各类讲座4次,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村民,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村民委员会主任马文虎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在董书记的带领下,村里的党员和群众拧成了一股绳,振兴路越走越宽。”
两年时间,姚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姚坡村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我只是其中的一棒。在这里,我收获了成长,也收获了村民的信任与友谊。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董玉成说,“未来,我希望姚坡村能够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样板。”
在西吉县王民乡姚坡村这片黄土地上,董玉成用他的真心和行动书写了一篇驻村工作第一书记的乡村振兴故事。他的故事,是千千万万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的缩影,也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天津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天津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天津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金融网)”的作品,天津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如何实现乡村消费提振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双2025-04-09
- 发动金融“引擎” 为民营经济增动能2025-04-09
- 金融支持森林“四库”建设 “贷”动生态价2025-04-09
- 塞上江南“点信成金”2025-04-09
- 金融活水润泽千企万户2025-04-09
- 金融“春雨”正当其时2025-04-09
- 多措并举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2025-04-09
- 做“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守护者”2025-04-09
- 用心答好驻村帮扶“振兴卷”202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