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乡村消费提振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双向奔赴”
2025-04-09 14:44:58 来源:金融时报 浏览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置于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其中提出将制定提振消费的专项措施。这项工作很快得到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近期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将“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针对性解决制约消费的突出矛盾问题”。
乡村如今越来越显著地成为拉动我国消费增长的新蓝海。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至2024年,县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36.8%提升至38.8%;2020年至202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高于6%,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与此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进一步推进,消费结构、方式的丰富性提升。《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4》显示,县域和农村在作为重要国内旅游目的地的同时,也成为国内旅游客源新增长点,2024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对全国出游人次增长贡献率达到24.7%,农村居民人均每次旅游消费金额较2023年增长2.1%至666.67元。县域即时零售、在线消费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有关统计显示,2019年至2023年县域即时零售消费订单占全国的比重从21.6%升至25.3%,2024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6.4%,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8%。再加上近年来县域回流青年增多、乡村文旅呈现多样化发展等新的有利因素显现,在有针对性地提振消费措施作用下,乡村消费市场有望迸发更大活力——而这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力点和支点。
乡村消费提振与全社会消费提振有一定的共通性。
一方面,都需要促进工资性收入的合理增长。2015年,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经营性收入,成为我国农民收入最主要来源;到2024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是十年前的1.13倍,占比较十年前提高了2.1个百分点至42.4%。当前,我国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金融时报》记者在与多家企业交流中了解到,对就业有极大贡献度的广大中小微主体特别是传统行业企业长期面临招聘难、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的困境。对此,在做好就业供需对接、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同时,需要认识到保就业的关键是保市场主体。《行动方案》明确要“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以及“深入清理整治各类市场准入壁垒,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就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主体成本,提升其经营活跃性。众多活跃的市场主体是就业“蓄水池”,是保障消费能力和信心的基石,这对农村家庭和县域主体而言同样重要。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决定消费能力的基本指标是实际可支配收入情况,因此,提高社会保障力度进而相对提升可支配收入,对于提振消费也极其重要。近几年,新农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出现一定的断缴现象。这背后既有少数家庭收入水平降低、对保险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也有社保运行机制不适配、保障力度不足等问题。下一步有必要结合灵活就业、外出务工人群及其家庭特征和需求,调整优化部分社保运转机制,尽快打通跨省社保转移、异地共享等方面的障碍壁垒,使社保体系能更有效发挥保障作用,增强重点群体的预期稳定性和消费信心。
除此之外,乡村消费以及乡村在参与全社会消费提振方面,也有需要被特别关注的领域。
一是,应注重在乡村开拓新的就业市场,在弥合新出现的就业供需不对称的同时,实现农村家庭增收减负。《行动方案》在“结合形势变化加大就业支持力度,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方面提出,“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行动”。记者在采访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了解到,过去一段时间,乡村青壮年离农、农科毕业生不愿做农业的问题突出;而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生产大户等对农业技能专业人才又有较高需求,包括农机手、田间作业指导员、农业保险定损专员等。如何针对这一缺口做好人才对接、技能培训和认证,是政府部门和行业需要共同考虑的问题。
二是,应以消费需求引导农业产业升级。《行动方案》提到要“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动,持续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促进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消费”。近年来,不少农产品存在供给过量、种植端难以盈利的问题。这其中有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场景变化对整体需求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农民生产作业理念有待改变——个别地区农业生产过多追求产量。通过施化肥农药、不顾土质连茬种植等方式提高产量,忽视了精细化种植管理的重要性和市场上真实存在的差异化需求,让不少农产品陷入低价恶性竞争,与此同时,追求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可能在此过程中被抑制了。对此,依据上述《行动方案》提出的举措,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等支持主体需要关注在此方面有引导、衔接作用的经营者,帮助这类群体更好开拓市场、稳定生产,以引导更多农户认识到注重农业生产品质的重要性,以提质实现增收。另外,应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让政府、行业主体能在产业规划、生产决策上作出更科学合理的决定,避免农业经营收入过多受到市场波动影响。
天津金融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天津金融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金融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天津金融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金融网)”的作品,天津金融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如何实现乡村消费提振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双2025-04-09
- 发动金融“引擎” 为民营经济增动能2025-04-09
- 金融支持森林“四库”建设 “贷”动生态价2025-04-09
- 塞上江南“点信成金”2025-04-09
- 金融活水润泽千企万户2025-04-09
- 金融“春雨”正当其时2025-04-09
- 多措并举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2025-04-09
- 做“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守护者”2025-04-09
- 用心答好驻村帮扶“振兴卷”2025-04-09